為了生田斗真才去觀賞的迷妹。
因為喜歡這個演員所以相信他所演出的劇。
意外沉重的一部片,看完覺得人生好難。
(推一下國泰中信,真善美210元,讚讚)
十點簡略心得:
1.帥哥頹廢了還是帥哥,真的是臉的問題。
2.如果突然被切斷手指,記得要冰凍。
3.大量出血時,如果可以,傷口抬高過心臟。
4.小心恐怖情人,外面世界好危險。
5.危險工作別恍神。
6.牽扯到他人隱私的事情,別太相信別人,即使是ex。
7.暴力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嚇到人。
8.比瘋子瘋可以有效嚇阻瘋子。
9.即使是媒體工作者,也沒有權力過度挖人隱私。
10.犯罪者有權利追求自己的人生嗎?
這部片主要人物線有三條,其他我歸類在支線。
生田斗真所飾演的益田純一,
因為國中友人被霸凌,他怕成為目標,
雖然是朋友卻加入霸凌,
最終導致他朋友自殺,
之後他陷於愧疚與自責中。
而他的支線有他的前女友,
在身為人的道德良知與身為記者要給讀者有話題性的事物,
選擇了後者。
瑛太所飾演的鈴木秀人(OOOOO)(什麼郎吧(忘了,
因為自幼人格缺陷,
在國中(十四歲)時殺害兒童,
進感化院(收容未成年犯罪者的矯正機構)後出來,
改名換姓並改以自殘壓制缺陷的那部分,
努力當一個正常人。
他的支線有他女朋友(可能分手了吧),
鄉下女孩嚮往東京繁華,
被男生拐騙成女朋友進而拐去拍AV,
一說要分手就把DVD寄給她的朋友同事等,
根本恐怖情人。
支線二是他的輔導員老師,
她可能是位出色的輔導員,
卻是她女兒心中失格的母親,
覺得與不良少年爭寵失敗,
進而未成年懷孕,
需要監護人(還是法代)簽名才能動手術。
以及主要登場人物為犯罪者的父親,
我把他們歸類在對照組,
對照前面兩組「覺得自己有犯罪不配有正常人生」
跟「自己犯過罪不配當個正常人」的當事人,
這條線有點奇妙。
犯罪者的父親覺得兒子罪該萬死,
他以及他兒子至他妻子都要用餘生來謝罪,
犯罪者卻認為這事情已經不可逆,
所以人生要向前看,
他還是可以自組家庭,結婚生子。
支線是受害者家屬,
講著雖然很難過也忘不掉,
但還是要走下去。
接下來想講的感想覺得很沉重,
可能立場也很不穩吧,
尤其這部是以「犯罪者的日後談」來看,
稍稍被說服了一些(腦波很弱的人。
往往只要一個「人」犯罪,
嗜血的媒體就會開始搜尋與他有關係的人,
父母師長兄弟姊妹朋友同學甚至早餐店老闆娘,
台灣的話我看近年來的新聞覺得還沒到很誇張。
早期九零年代的陳進興(白曉燕)案,
犯罪者槍斃,他兩個兒子被送出國,
有鄉民戲稱根本二抽歐洲人,
而他的妻子找不到正職工作,
最後被迫成為流鶯還要被記者追殺。
反例大概是鄭捷案,
後台大到意外的沒被起底,
傳說是地產還是廣告看板大亨。
日本的話倒是有看到幾個犯罪者的兄弟姐妹自殺,
且日本社會好像真的話去犯罪者家潑漆,
有點恐怖。
媒體嗜血,夠腥羶色標題夠聳動,
就會有點閱率有收視率可以賣廣告,
想要改變就從自己做起吧,雖然很難,
不要被聳動的標題吸引點下去,
選擇比較中立的媒體觀看,
依照自由市場供需原則,
當沒有需求供給自然會降低。
講講都很容易實際超難,
人是視覺動物,
芒果亂報講的「最好的新聞畫面,裸體加屍體」,
理想是一回事,實際又很難辦到。
在嘴「媒體智商三十」時,
也要記得不要被三十的人拐去他所想要的風向。
(大家共勉之,這好難。)
回到犯罪,先講犯罪後好了,
近年來偏向媒體辦案,
身為第二手消息來源的一般民眾,
跟著隨風起舞,
若稍稍判案不合大眾預期,
便開始炮轟恐龍法官或是質疑是不是後台強硬。
「無罪推定原則」、「偵查不公開」好像都只是課本寫寫,
實際上根本全民當法官,
人人都是檢調單位,
想講就講想嘴就嘴想嗆就嗆。
媽媽嘴事件連雇用兇手的老闆前期也被罵有罪,
所以什麼狀況,根本社會亂象吧!
再來,犯罪者在服完刑期後,可以當正常人嗎?
法律對未成年人很好,
因為可教化空間很大,
如果教化成功還可以增加GDP,
又一顆新鮮的肝,能用的人,
可以增加稅收。
那未成年罪犯成年後如果教化成功,
可以擁有正常的人生嗎?
或者說社會允不允許?
以台灣的法律來講,
十八以前限制行為能力人,
出事監護人(法代)都要負責任。
當事人看年紀負責任,
那之後勒?
服完刑期後可以除了要繼續付賠償金外,
過著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嗎?
或者連隱私都沒有,
往後的一舉一動都要受社會的監視,
啥都不能做抱著愧疚度過餘生?
因為本篇沒有成年後的犯罪者所以不多討論,
至於在媒體宣傳下的看似無限上綱的台灣可教化判決,
其實沒有很認同,
例如殺人或是殺小孩酒駕害死人之類的。
成年者「貌似」書讀好一點,成就高一點,
態度誠懇一點,佛經聖經多抄一點,
可教化程度就高,刑期也判得少。
又或者有精神科醫師證明,
也有相同效果。
本作看到的是兩位直接殺人,一位間接殺人,
兩位之一心中有愧疚,但繼續在他的人生旅途中往前走,
雖然他的親屬有一位表示有意見不行。
其二進感化院後努力克制自己,
有試圖過著正常生活,
卻被爆料公諸於世。
第三位間接殺人者的問題,
個人偏向是自我意識膨脹,
他加不加那個句子,
他朋友的死意也是挺堅決的,
太過正義感被自己圈起來。
支線部分,
看到了家庭議題,
究竟家長在工作上的成就與跟小孩的關係,
有沒有呈正相關呢?
真是難解的問題,
有一好沒兩好,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那位輔導員老師很想同時扮演兩個角色,
可當她女兒在咖啡廳控訴「跟不良比一點都不重要」,
以及學生有突發狀況時,
她為了小孩在學生前面衝出去,
此刻那位學生的心理應該挺憤恨的,
「這麼信任的老師居然在最後背叛」。
年齡不到無法理會,
現在不行以後估計也是不會發生,
這問題以後問問有小孩的朋友吧!
支線另一條,
鄉下少女都市被騙去拍片。
不要檢討被害人,
那個不懷好意的人渣才是罪魁禍首。
自保跟勸世成分還是在吧,
不要相信陌生人說賺錢很容易,
違法的東西賺錢才快。
但恐怖情人有預防的方法嗎?
有的話分屍案會少一點吧?
性別教育從小做起,
互相尊重對方,
別不讓小孩早戀,
否則通通變魔法師(壞。
很榮幸地身為廢宅只要在二次元玩沙就好,
三次元的現充都爆炸吧(問題發言。
以下廢宅的隨便想,
如果真認為不可教化,
怎麼不直接判死刑或無期徒刑終身監禁之類的,
既然重新放回社會,
這本意應該是希望這個人「重新」再當一次好人吧,
除了受害者跟受害者家屬外,
應該沒有其他閒雜人等能有意見。
地鼠一點,
孑然一身就不會有問題了。
大約是,最不觀後感的觀後感吧,
電影拋了個議題就來看看他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