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PTT電影版的贈票,
意料之外的爆哭。
原來這部有出現在金馬影展欸(一個這次只關注一生的人)
以下摘自金馬影展頁面的簡介
2019聖塞巴斯汀影展 / 2019多倫多影展 / 2019倫敦影展
罹患漸凍人症、自知不久於人世的母親,在父親陪伴下,邀請親友到風景幽靜絕美的別墅,陪她共度最後的聖誕夜。愛操心的大女兒一家、未先告知就帶女友回家的同志小女兒、身分曖昧的母親閨密共聚一堂,看似平靜的家庭,卻隨著家人回歸而暗潮洶湧。不為人知的祕密關係、母親充滿爭議的斷然決定,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家庭風暴。
改編自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2014年的作品《沉默之心》,善於處理人際和情感關係的《新娘百分百》導演羅傑米歇爾,重新詮釋這齣精彩絕倫的家庭通俗劇。百變女王蘇珊莎蘭登一展內斂動人的演技,與凱特溫絲蕾、蜜雅娃絲柯思卡真情流露對戲,加上山姆尼爾、琳賽鄧肯同台飆戲,張力十足、感動人心。攝影捕捉了風雲變幻的霞光水色,映照每個人不斷變化的心境,關於安樂死的議題永遠充滿爭議,但對家人真摯不捨的感情始終如一。
幾乎哭了2/3部電影,看完心情挺沉重的,不過關於這個議題在國二就有接觸,當時已經有與娘親討論過,若確定不治,要選擇安寧治療類的,以及捐贈器官,所以本片的心境大概比較像主角的孫子,很不捨但支持外婆的決定。
慣例十點心得:
1.希望台灣早日通過安樂死,不過以台灣現況這樣的行為是加工自殺罪。
2.姊妹間的情感總是很複雜,可惜這輩子廢宅沒機會體驗。
3.阿嬤是不是都喜歡誇大年少輕狂給孫字輩,廢宅的阿嬤也說她年輕時很叛逆。
4.最後一個想過的節日是耶誕節,如果是華人會選擇什麼呢?廢宅家沒在過節所以不清楚。
5.當「死亡」變成可預期時,會不會每天活得更充實,不浪費時間渾渾噩噩。
6.是人都會希望是有尊嚴的死亡,而非最後是在機器周圍靠維生器苟延殘喘。
7.如果同樣的劇情在台灣拍,應該不會指定孫兒100元得去買春,他們思想真開放。
8.原來活得越久並不會越有哲學?老人們挺喜歡下指導棋的呢!
9.無論哪裡的小孩都會做家長「不知道」的事情。
10.把心愛的人安排好後,安心赴死,比不知道死亡在哪裡好太多了。
(11.他們真的很敢開黑色幽默地獄梗,在台灣只會被說沒大沒小亂說話。)
關於「安樂死議題」在國二時就在想,因為當時娘親工作有採訪榮總93病房(當年黑人范瑋琪他們找一堆藝人聲援的那個病房)跟我年紀相近但卻是癌症末期的女孩,我在學校準備一年後的北北基,他們是在病房跟死神拔河,在她們離開前有見過一次,印象只剩她們被迫放棄夢想,好可惜,甚至聽到一個故事,有個女孩癌末到了東京迪士尼門口,病發緊急搭醫療專機返台,於是直到死亡之前,都沒有完成夢想,那段時間聽了好多這種故事(之後開始放廢自我是另外一回事),更有「想做什麼就現在去做」的想法,想吃什麼想去哪裡流浪就著手準備,人的死亡「照常理來說」是無法預測的,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那只能竭盡全力地把握當下吧!(像廢宅歡樂的當許夫人跟赤井太太。)
片中難過的是主角上下樓梯的動作,即使她左手不能動,雙腳移動有困難,也要「不靠人」的自己下樓,讓廢宅想到阿公,直到後期中風到只能臥床才放棄早中晚的散步行程,一個喜歡親力親為的人(片中對話透露這個家園出自女主人),會很難接受自己有意識卻不能做任何事情,所以她憑著自己的意識,以及丈夫是醫師的專業判斷,加上Google的大力援助,獲得了離開世界的鑰匙。
關於女主角與她朋友還有她丈夫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關係,廢宅這邊不多加評論,或許他們之間的感情是凌駕愛情之上的親情與友情,所以彼此的「相愛」不等於愛情的愛,也許是朋友或是親人,導致女主角的兩位女兒不能苟同,在劇情還沒到那時,還以為女主角的朋友是她女兒的「教母」(國外好像有這種概念,類似乾媽那種),如果劇情一定要說哪裡怪,大概就是這段吧,感覺把這段剪掉,光是詮釋「安樂死與道德觀念」跟「兩位女兒長大後與母親的關係」與「孫子與外婆的關係」就很足夠,或許風土民情關係吧!依照廢宅的生長環境對於「開放式情感關係」目前還無法理解。
如果知道死亡的確切日期,最後的兩天想做什麼呢?最想見的人是誰呢?離開世界前希望是誰陪在身旁呢?依照花信廢宅的感覺,女主角劃下一個很完美的結束,過了最後一個「耶誕大餐」以及「平凡的星期天」,與愛人、朋友、女兒以及他們的伴侶與孩子,算是完美吧!截至目前廢宅送走親人的感覺都挺難過的,幫廢宅命名的外公,在安寧病房等待離開時,廢宅被老師的堅持卡在學校,來不及見到最後一面,從廢宅出生後照顧到高一的奶奶,最後在醫院,還為了等人延遲拔管,明明白天就已經打到最高劑量,卻硬撐到凌晨,離開都是必然,但幾次的告別廢宅除了難過,也覺得「為什麼親人的離開要這麼痛苦」?
已經快過完2020了,希望台灣早日通過安樂死法案,每個人都值得有尊嚴地離開,醫護人員很辛苦,已知無效僅僅是用維生器延遲的生命還算是「活著」嗎?希望以後每個人都可以有選擇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