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長注意,七千又快兩百字。

IMG_9204.JPG

 

一部等到映後座談才知道「原來是舊片」的片,那瞬間突然有種孤陋廣聞的慚愧感,下一秒聽到年份,掐指一算,民國一百年,國三,準備「前無古人後無來的史上最扯北北基」(這也可以列入集體回憶了XD),加上我家電腦那個時候還是撥接,也被「禁止」使用電腦上網(一直到大學才真的解禁),突然不意外當年的「無知」,現在看完會覺得如果這部電影應用到教學上給學生學習,一定可以大大加分。

 

溫馨提示:水管上搜尋 10+10 片名,有機會看到影片,每部五分鐘左右的小短片,非常適合當泡麵番。

 

由於廢宅從小的生長環境,雖然這部的橫跨年代有點大,照道理說以廢宅年齡(24)看得懂的,或是能夠接收到且有共鳴的故事不會這麼多,這部就略過十點心得,每一部(除了無法看懂跟有共鳴的)之外,都有很多很多想講的。

 

集體回憶,以下為「維基百科」解釋:集體回憶(英文:Collective memory),或集體記憶,是指一群人集體的共同的記憶,概念最初由法國社會學家霍布瓦克(Maurice Halbwachs)在1925年首次完整地提出,以跟個人記憶區分開。如同個人在情境中能夠有個體的回憶,一群人(人民或人類)被賦予共同回憶。集體回憶被理解為這樣一個群體的框架:它構成了成員中群體特定行為的基礎,因為它使個體能夠呈現出共性。集體回憶是指基於文化經歷的當前社會和文化關係,單獨對一群人產生影響並傳遞共同知識。集體回憶是在一個群體裏或現代社會中人們所共享、傳承以及一起建構的事或物;這個討論由阿斯曼Jan Assmann)延續,他寫下了《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文化記憶),較近期的學者如保羅‧康納頓(Paul Connerton)的著作《社會如何記憶》,把這個概念再伸延,認為人類的身體就是記憶的保留和繁衍這種集體過程所進行的地方,皮埃爾·諾哈Pierre Nora)研究地方與空間(lieux de memoire - 記憶的場所)在集體回憶中的角色有很大的貢獻;他說:「一個『記憶的場所』是任何重要的東西,不論它是物質或非物質的,由於人們的意願或者時代的洗禮(英譯為the work of time)而變成一個群體的記憶遺產中標誌性的元素(這裏所指的是法國社會)。」

 

1.謝神 The Ritual

主要敘述「台灣人在對神明許願後如果達成,會真心誠意的還願」(不是那個美心),影片描述的很真實,像是樂透跟對土地公爺爺許願,幫祂製作新衣服及放影片(甚至還配合當年潮流放3D影片XD)(記得當年3D有流行過一陣子,還有人說會取代2D,九年過去了看起來是VR會先取代XD),與後來看到的「相較之下」比較輕鬆愉快。

 

2.有家小店叫永久 A Grocery Called Forever

先不講別的,那個小七可不可以考慮重新上架藍色三角柱扁盒,一盒28元的夏威夷披薩,那是當年下課的好夥伴,我從四年級吃到六年級欸,一人血書求復刻!!!!那個鹹度跟份量剛好的披薩,我真的很想念!!!!!!!就算現在48元我也可以接受!!!!!!

正題,一部敘述一位婦人想繼續開著雜貨店,無奈現代人消費習慣改變,她兒子覺得開雜貨店不賺錢還勞累,於是與他母親提出打賭:三天內有進帳就繼續開,反之不開。事情只有發生一天,最後一個極需要「金紙」的小男孩解救了這個婆婆,雜貨店除了是店之外,對婆婆來說還有與丈夫的回憶、與街坊鄰居閒話家常的好所在,而這些功能,現在都逐漸被小七全家取代了(突然覺得還好這部出現在九年前)。

關於雜貨店我是沒什麼共鳴,但小時候在阿嬤家,阿嬤買蛋都會去前面的雜貨店買,(現在買蛋是去後面找有養一堆母雞的商店買,阿嬤家座標是新北市有高鐵站那附近)我有好奇問過幹嘛不去市場或超市,(因為廢宅的爺爺通常是去全O買菜,不怎麼去市場,座標離台北市一座橋五分鐘的新北市)阿嬤說「順便跟老鄰居聊天」,或許這種感覺跟我會去小七全家跟店員聊天一樣吧(?)剛剛會買宵夜純粹因為跟小七店員談到那個胡麻涼麵的胡麻醬有點恐怖,她就推薦蕎麥涼麵。

 

3.登場 Debu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mxZo7Gc5Lc

這是賽德克.巴萊的主角,林慶台用族語「自述」他在拍攝過程中的感受與想法,他覺得這一切都是祖靈的引導,都是耶穌的引導,虔誠的信仰讓他覺得有「使命」去詮釋這個角色,告訴大家他們祖先的故事。

雖然只是獨白,但我還是看到哭了,之後一哭不可收拾好幾部,也許是循序漸進的剪輯的功勞,從部落的生活(?)到影展的走紅毯,有唱生日快樂跟部落會議,什麼都有但是一種一氣呵成感覺,加上獨白,挺容易帶入那種感覺。

題外賽德克.巴萊當年好像是國三跨高一上映的吧,因為高中的歷史老師有「藝文活動獎勵方案」,寫出一頁心得就可以加平常分數,至少一部在「當年剛改裝好的樂聲800人大廳」觀賞的,當時的感想好像是「原來課本做多一段的霧社事件」後面有這麼多內幕,例如族長的女兒「和親」給日本人,除了男性族人「出草」外,女性族人選擇集體去樹林上吊結束生命,小朋友跟孕婦就關起來,讓她們徹徹底底排除在外,以保安全,挺震驚的,課本篇幅有限,命題有範圍,這些「小事」顯然不在教育者所認為後代該知道的,不認為這些是該傳承的。

 

4.老人與我(Old Man & Me)

依照「真實社會新聞」加以改編,前面有點沒有進入狀況,大概是發現主角的獨白有點錯亂感,直到很多人出來找主角,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某種程度的通靈片」,主角的時間線跟出來找主角的村民的時間線不同,講述台灣鄉村的人情味,跟老人在失智症困擾下迷路導致離世的社會問題。

這部共鳴點大約在「找不到人」吧!像是廢宅的過世的伯爺爺,也是排斥手機的長者之一,生活也很能自理,但有天突然爺爺沒有接到伯爺爺的「定期回報」電話,於是開始到處尋找伯爺爺去哪了,腳踏車在樓下應該不會走太遠,最後破門而入,發現倒在廚房,也已經離開了,後來檢察官相驗死因為急性中風。

如果以公權力強制介入讓每一位年紀到了跟有失智症症狀的人裝定期追蹤器,追蹤器定期回報,若有突發狀況可以第一時間讓親人或是社工等解決會不會讓這種案子減少發生,但這跟憲法保障的「人身自由權」相抵觸。

 

5.到站停車 Bus Odyssey

二十部唯一一部以黑白畫面呈現,主述「公車司機說公司規定只能在站牌開門」,挺奇幻表述的一部,而且片中公車依照廢宅的腦內記憶跟窗戶給的感覺,是大概小一到小六期間的那種公車,椅子的皮是紫藍色那個時期,窗戶比前一代大了一點,可以開下面窄窄的部分。

當了十二年「追公車的孩子」的廢宅,其實很討厭那種只差一點點就不給開車門的公車司機,這位司機叔叔阿姨哥哥姊姊,你眼前的小朋友趕的不只是公車,是一條命欸,遲到了要記過,到了班上要繳罰金50元,要被班上同學「批鬥」為什麼害班級分數被扣,拿不到榮譽獎牌,甚至有次因為差一台公車來不及吃早餐直接暈倒在教室,牽扯的太多太廣,真的母湯,罪魁禍首還是怪於為什麼住的比較遠的孩子沒有晚到權利的學校僵化制度。

 

6.釋放 Destined Eruption

一個虛構故事,一位女都市青年被男鄉下少年騷擾的故事,都市女青年有接不完的電話,處理不完的工作,鄉下男少年會常常傳留言給都市女他的所見所聞,分享生活,接著有天女青年到了鄉下洽公,沐浴後發現男少年坐在她床邊,質問為什麼不回他訊息,一番爭執後,突然一個地牛翻身,結束。

一部沒什麼共鳴點的片,唯一有感覺的大概是地震的「天有不測風雲」吧,就像當年的九二一,當時廢宅三歲,仍有印象半夜的劇烈搖晃,響不停的電話跟外面的救護車警車鳴笛聲,屋內整片漆黑只剩下火災警報器的紅點點亮光。

至於那個都市人比較忙的觀點,身為一個都市人覺得鄉下人也挺忙的,只是忙的東西不一樣。

 

7.海馬洗頭 Hippocamp Hair Salon

不是「青眼白龍」那個海馬社長,主述海馬迴,掌管人的短期記憶,這是一家神奇的理髮店,可以洗掉人的記憶,或者洗回來。上門的女客人表示想要洗掉戀情中不好的回憶,店主照做洗了回頭,也成功了,接者,女客人說還要再洗一次,這次要把記憶「洗出來」,她拿出提來的塑膠袋,裡面有她想洗的那顆「頭」。

平心而論我喜歡這種敘述,尤其把頭切下來,這麼獵奇很像【文學少女】裡,流人反覆提到的「希望找到一位能把他的頭砍下來親吻的女性」,能砍下來一定要夠愛才辦得到(?)交往有賺有賠,談戀愛前先詳讀分屍說明書(不是),還是要好好處理感情問題啦,不要分手就分屍對方,這太恐怖了。

這部還有點黑色幽默,店主在介紹時客人問飯廳那位進食的是誰,店主輕快的回答只是洗失敗而已,失敗率很低,這邊有點萌有點可愛。

 

8.諸神的黃昏(The Dusk of the Gods)

不是魯路修要阻止的夏璐璐所想要達成的「諸神的黃昏」,講述的是死刑犯、監獄教誨師、被害者家屬、信仰與到底為什麼要「贖罪」的故事,這邊聲音的描寫挺背脊發涼的,重複著佛教念經,大小聲與回聲,非常有場景感,後續畫面呈現也有蝴蝶窗戶陽光,非常的佛教感。

接續上一部,這也是主述「男女交往」,女方被男方殺害,男方入監等死刑,期間監獄教誨師要「開導」死刑犯,由監獄教誨師的觀點看被害者家屬與犯人之間的事,法理上來說犯人服刑後算是對被害者家屬有交代,情理上教誨師也知道被害者家屬極大可能不滿意,於是在犯人服刑後的春天,把犯人在獄中遺留的畫作「投遞」給被害者家屬,希望他能看看。

題外廢宅支持死刑,因為依照台灣目前的社會氛圍及能提供的社會資源,死刑是成本最低的方法。為什麼要原諒?原諒是「神」在做的事情,強「人」所難。

再一個題外,女方身穿中山女高制服,騎著腳踏車在河濱那一段,感覺很像之前花博園區的河濱腳踏車區。

 

9.無國籍公民 The Orphans

又,開始廢宅的爆哭。講述泰緬遺民及其後代千辛萬苦來到台灣卻拿不到國籍,只能在社會的底層苟延殘喘,忍受各種不公不義,片尾也有提到至那時(民國一百年)泰緬遺民及其後代問題並沒有被徹底解決。

會知道泰緬遺民議題是來自某個假日的哪家新聞台做的專題報導,報導泰緬遺民現在的生活,使用的課本,認同的國籍跟生活上碰到的困難,至於會對於這件事情比較有關注是源自於廢宅的阿公,也是沒有在1949年撤來台灣,前期被迫「滯留」越南,那位擁有博愛特區大靈堂的人疑心病很重,覺得沒有在第一時間到台灣的人一定是有鬼,一定私下跟共產黨有勾結,遲遲不簽公文讓他們來,聽家裡大人說,後來是因為引發國際問題,不知道多少人血書(關於這個鳳凰衛視好像有做相關報導)引起國際社會關注,那位擁有博愛特區大靈堂的人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簽下同意,後續最大的卦應該是沒有在第一批來的官階都沒辦法升很高,這又是一個歷史課本不會提,主政者不會想講,大概洗個三代六十年就能「輕輕放下」的議題,當老殘凋謝之時,又是當權者洗腦成功的一次。

講難聽一點,歷史只是主政者的統治工具,「誰控制過去,誰就能統治未來」,慣例呵呵一下。能知道這些過去的25歲以下人類有多少,課本又沒教,考試又不會考,對人生也沒有用,那麼幹嘛浪費腦容量去記得,事不關己,站著說話不腰疼,呵呵。

 

10.初登場 The Debut

看到黃衣女孩頭上戴小花下意識「美心是你嗎?」,講的是後台一位小女孩上台忘詞,被後台一位「看起來不是人」,雲鬢理的很美的姊姊安慰「你的長相,天生就是吃這行飯的,勇敢點唱下去,會紅到日本、韓國、甚至是大陸(中國),有十億人會為妳著迷」,後來上台爆紅的故事。

關鍵字「女孩」、「十億人」、「唱歌」,就決定是鄧麗君小姐了!讓中國人「早上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的鄧麗君小姐,靠著過人的歌聲紅遍世界,說世界應該不為過,即使廢宅出生前她就離世,仍聽過她的歌,好幾首也琅琅上口(雖然很大的原因是廢宅的名字有出現在她的歌裡且讀音還唸對),她所締造的傳奇事蹟,應該短時間沒人能超越,在那個時代背景,很愛國也不會當背骨仔,還能讓牆內的中國人冒著被抓走的危險也要聽小鄧,除了讚嘆還是讚嘆吧,聽說小道消息是他的親人拿她當搖錢樹什麼的,也相對顯得像是「小事」。

這篇可以考慮跟赤燭的還願合作,大膽推測「杜美心」的角色參考人應該也有鄧麗君小姐。

 

11.1949穿過黑暗的火花 Sparkles

這部廢宅大爆哭。一個小女孩在砲戰中要幫媽媽找醫師來接生,途中有位操著鄉音的老兵「奉班長」指令要安全把她送回家,老兵死了但任務是成功的,多年後改革開放(?)現在的金門充滿著「對砲戰很好奇的中國人」去觀光,當年的小女孩如今也變成了老奶奶,走回當年去過的地方,一幕幕畫面在眼前呈現,現今的「歲月靜好」是當年拿多少國軍的血淚殺出來的,還要靠中國觀光客賺錢,真的不好說。

這部爆哭的原因是,那個小女孩身份,也可能是曾經發生在奶奶身上或經歷過的故事,廢宅的奶奶是金門人,戰亂期間存在於金門的金門人,雖然廢宅是奶奶帶大的但其實當事人已經不想提當年,廢宅也不會多去過問,因為很大的可能性會被回「小孩子知道這麼多幹嘛?」這類句子。

不過倒是隨著年紀問到一些拼湊出來,例如奶奶只能讀到國小畢業,因為都在戰亂,之後有加入金門女童軍之類的組織,睡覺是由炮彈聲當背景音樂,有年再缺食物都沒有人敢吃田裡的地瓜,地瓜又肥又美的原因是之前那邊埋了很多屍體,鮮血染紅土壤、土壤難得肥沃,切開來是血色的地瓜,沒人有膽吃。奶奶說小時候資源很缺乏,只能吃到地瓜葉的梗那種,食物是用配給的,不准我吃牛肉因為牛是他們農家的家人,金門人嗓門比較大跟吵架有點厲害,後來很多事知道時是奶奶的告別式,有影片跟為數不多的照片。

說厲害的話,廢宅的第一個爺爺、第二個爺爺、奶奶、阿公、阿嬤都是很厲害的人,在大時代努力生存,困難程度無法想像。不過身為1/8個金門人對金門的認識也沒再多了,除了奶奶並沒有跟她的兄弟姐妹聯繫外,可能廢宅跟金門磁場不對,小時候要去探親,飛機就會停飛,大學面試雖然備取會上但對金門還是有點害怕,是個只有血統混到金門的台灣人呢。

我很開心現在可以躲在冷氣房聽著水管音樂打字發文,當文青。

 

12.潛規則 Unwritten Rule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YnOv0wdY2A

前面餘韻太強,還好接的是輕快小品。拍電影會發生的小趣事吧XD一位立志當電影人的有為青年找到了一個有大紅國旗的司令台,導演皺眉「你不知道想要賣去中國不能出現國旗嗎?」一位女副導開口「可是導演,這應該是黨旗。」旁邊男「沒當過兵是不是,國旗黨旗都不會分。」後來,立志有為青年找到了鐵撬,可以拆掉國旗(這邊背景音樂是國旗歌),當音樂結束,木板掉了,露出後面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爆笑。

輕鬆愉快笑點滿滿的一部,非常喜歡,而且場景很簡單,議題很「潛規則」。

「中華民國的國旗是不能說的秘密」這也算是某種程度的台灣人集體回憶。

 

13.100

目前無法理解的一部,內容為一個老人的日常(?)在一堆高強度的影片後能休息一下也是件好事。

 

14.小夜曲 Green Island Serenade

謝謝我生長的年代想唱什麼歌就唱什麼歌,然後裡面有出現「永和鎮」XD應該算前段的後面了,早些年永和還沒升格為市之前是鎮,再之前跟中和合併的,但國民黨的政策失敗永和人口密度直直暴。這部的畫面轉換很漂亮,一首歌從開始到結束,運用轉場把年代從戒嚴到現代,很輕鬆。

 

15.KEY

不是周棋洛的駭客代號KEY,真的是鑰匙。一位女性找不到鑰匙在電梯前遇到一些鄰居,之後脫下高跟鞋跳起現代舞,最後從包包拿出鑰匙開門回家的故事。

也不是很能理解的一部,是不是想要表示現代人的疏離(?)

 

16.回音 Reverberation

應該是一部很嚴肅的片,甚至有點恐怖,卻引起全場笑聲。主述校園霸凌,一個小男孩被用水桶套頭遭同學(?)毆打,回家後跟叔叔講,叔叔帶著「弟兄」去一一找「問候」一下霸凌的同學。

講真的挺療癒的(???)看到惡人有惡報的感覺就是舒服,明明是動用私刑卻會覺得大快人心,好像有點糟糕,片名的「回音」應該是指男孩在學校被套水桶後,球棒與霸凌者的聲音產生回音,以及由於廁所漏水,水滴到水桶的回音,還有後面霸凌者頭戴安全帽被打的回音,挺切題的。

題外一下男孩被霸凌的時候那些霸凌者說的話,出現的時候我有點害怕,因為從小被家暴也是聽到這些話,外加各種羞辱人的話,只是這些話出現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東西護著頭,通常是腳被抓著頭去撞地板,到最後頭暈,施暴者最後罵什麼也沒有印象,而這個共鳴點好像沒很健康。

 

17.唱歌男孩 The Singing Boy

題外一下中正國中是台北市的知名公立升學國中(這大概只有大台北地區有耳聞),一個男孩每次被罰都在唱「無聲的歌」,一位資優生女孩都看在眼裡,有天唱著無聲的歌時被阻止並且被處罰,他就關起靜音模式,唱出聲音來,而最後,女學生收了學校老師的會錢,跟男孩提議「要不要捲款潛逃?」以這當作收尾挺可愛的。

這個的共鳴點大概是被處罰的時候在唱歌吧,國小國中高中被罰站時,我也是那個一直在唱歌(靜音模式)的那個人,一方面罰站很無聊,一方面是不爽罰我幹嘛,腳很酸,反正又沒有說不行先默認可以,如果被發現就說在背譜就好,過陣子要(合唱團)比賽很重要的。

以及當平時的好學生只是有一回考試失誤,老師通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不會很嚴厲的懲罰,反而會溫馨的詢問「最近是不是身體不舒服?」,真是諷刺的事情。

 

18.有一好沒二好 Something's Gotta Give

這部的感想「喬奶是一門高深的技術」。一位女生要趕去參加母親的婚禮,但是路上nubra掉了,經由婚紗店店員好心幫忙,看是要換衣服還是要換胸墊,好不容易喬好了,卻又掉了,真是有一好沒二好,魚與熊掌不能兼得。

這邊的共鳴點是台北那條婚紗一條街吧,這樣看下來好多集體回憶都是「台北限定」好像又是「台灣只有一個城市叫做台北」。

至於喬奶這個高深的學問,當你夠平胸的時候就沒那麼多困擾啦,選擇禮服時不要選那些露太多的就好,安全!

 

19.256巷14號5樓之1 LANE 25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YqW0VlYlmU

這部廢宅的私心重點,張韶涵跟張孝全RRRRR,距離上次看到張韶涵演戲是「公主小妹」,之後由於她家人鬧事,她的演藝版圖順勢轉去中國,唯一一位身為粉絲,藝人去中國十分感動的,既然台灣的媒體這麼唱雖她,不如不要回來。

講述一對下週要結婚的夫妻,搬到五樓沒電梯老公寓,搬冰箱時碰到的問題,當張孝全對張韶涵說他覺得他們可以的,冰箱很不配合的掉下去,這邊好可愛XD

這部的共鳴點在公寓既視感太重,我家也是年老公寓,不但有巷還有弄跟號,可想而知在多麽窄小的地方,弄的寬度差不多三點五個廢宅,比片中的窄一半,搬家真的是大工程,每次搬東西都要號召朋友來當勞工,扛著行李箱搬上樓。

或許這部還想要表示愛情的脆弱吧!廢宅覺得愛情就是兩個人之間的磨合問題,以前人可能會選擇試著修復兩人的問題,現代人則會偏向找下一個,就跟對待物品的方式一樣,壞了就換新的,從小看小說看偶像劇電影等,會覺得感情是「談」出來的,慢慢談就好,沒有不適合的人,只有要不要用心談的人,有心一切都有轉圜餘地,沒有心或沒有愛,那換一個實際。

 

20.黃金之弦 La Belle Epoque

關於黃金的世代傳承,不只是黃金還有親人對後代的關心,腳尾錢,傳說中再窮也不能花掉的錢。藉由媽媽把飾品傳給女兒,順便提到了他們以前的故事,片尾以家族大合照作結。

不知道別的國家有沒有這些習慣,至少廢宅知道在滿月的時候,收過一些鎖片跟金飾,娘親結婚的時候也有收到一些金飾,上大學後阿嬤也把她的一些東西平分給每一位孫,「金」在台灣,除了是一種貴金屬,也是一種祝福,除了是習俗外,廢宅會覺得跟歷史背景有關係,因為逃難的時候「錢」不一定有用,反而黃金才是有用的,逃難帶著也方便,片中也有提到,他們當年只要存到一錢的錢,就會去換黃金,等到可以打成塊就打,而現在我們的選擇會是「黃金存摺」。

至於長輩流傳下來的「腳尾錢」,根據習俗是一種不能花的錢,再窮都不能花,當年拿到阿嬤是囑咐我要拿紅包袋包好,放在書桌,這樣阿公就會繼續保佑我,恩,大概有用吧,大學有次睡過頭考試差點遲到,阿公到夢裡叫醒我,直到到了教室才想起來阿公已經過世了XD

 

總結一下:

不專業推測這部大概目前年齡20歲以上看了會比較懂,以下的有些可能沒有接觸到就消失了,例如雜貨店,例如賽德克.巴萊上映時他們沒看過,又或者家中尚未有長輩去世不會懂腳尾錢,住高樓大廈或是透天厝或住鄉下的不會理解新北市的房屋密度跟老舊公寓的恐怖,沒當過兵的分不出國旗跟黨旗,後來的小朋友知不知道國旗歌都是個問號(廢宅會知道存粹是因為當年是節奏樂隊,要負責奏樂XD),還有好像在廢宅國小畢業後教育部開始推動「不准體罰」,現在小孩還會不會被打成這樣也不知道,希望不要,公車部分,不搭大眾交通工具的人也不會知道(廢宅有同學直到國中校外教學才第一次搭捷運,私立學校果然有錢人很多),神明的部分應該算是最通俗的,就算沒有信仰,新聞三天兩頭都會報導台灣的民間信仰相關訊息(或是各種斂財宗教)。

希望過幾年後再集結一次各大導演與演員們,紀錄台灣的特色生活。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10+10電影 觀後感
    全站熱搜

    湘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